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比赛 诗词比赛

古汉语大全_古汉语词汇大全

zmhk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古汉语大全_古汉语词汇大全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古汉语大全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1.古代称呼用语2.文言文一词多义汇总3.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大全

古汉语大全_古汉语词汇大全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古汉语大全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古代称呼用语

2.文言文一词多义汇总

3.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大全6篇

4.古代汉语翻译

5.古代成语那么多,是谁总结的成语大全?

古汉语大全_古汉语词汇大全

古代称呼用语

       古汉语中还有一类很突出的词,叫“谦敬副词”。例如“蒙、窃、幸、猥、辱、敬、

       惠、谨”等等。

        这些谦敬副词,和上面所谈的尊称、谦称以及委婉语、讳饰语等等,都是我国

       古代的礼貌语言,体现了我国古代语言美的优良传统。

       明古国,世人誉之为礼仪之邦、君子之国,即使是在唇枪舌剑的论

       战中,我们的先人也同样讲究语言美。《礼记·仪礼》道:“言语之美,穆穆皇皇。”

       穆穆者:敬之和;皇皇者,正而美。就是说,对人说话要尊敬、和气,谈吐文雅。

        现在我们称呼对方的代词只有“你”和“您”,而古代,虽然有“汝,尔、若、而、乃”

       等好几个称法,但是他们无论对长辈、平辈说话时,从来不用这些词,认为如此称

       呼不礼貌。古人有多种多样表示尊敬的方法,大概有如下数种。

       1、用“道德高尚”的说法称呼对方,如称人为“子、夫子、先生”等等。

       2、从辈份上尊称对方,如称人为“父老、父、丈人、母、媪、老伯”等。

       3、称对方的字、号。

       4、称对方的身份时加上“贤、尊、高”等字眼。如“贤侄”、“贤婿”等。

       5、用对方的部下来代称对方,表示由于尊敬的缘故,不敢直接指呼对方。例如,“陛

       下”代称帝王;“殿下”代称皇后、太子;“阁下”、“足下”等代称一般人。

        古代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我”以外,还有“余、吾、予、朕、台、卯”等。但古人对

       长辈或平辈说话时,也不用他们而是毫无例外地用谦称。例如:

       1、用“道德不高尚”或“不聪明”的说法来称呼自己。如自称“鄙人、小人、愚、愚弟”等。

       2、“用辈份低”的说法来称自己。例如自称“小弟、小侄”等。

       3、用“地位卑下”的说法来称呼。例如自称“臣、仆、在下、犬子、牛马、自己下走”等等。

       4、称自己的身份、职务,有时还加上“卑、小、贫”等字眼。例如自称“弟子、学生、

       小生、贫僧、卑吏、卑职”等。

       5、直呼自己的名。例如孔子自称“丘”。

        古人的礼貌语言还表现在:凡是说到与对方有关的行为、人物、事情、物品时

       ,大都要使用尊敬、委婉的说法,例如:

       称别人的姓、名和字为“贵姓、大名、尊讳、尊字”等。

       称别人年龄为“贵庚、尊庚、芳龄、高寿”等。

       称别人的住处为“尊府、府上、尊寓、华居”等。

       称别人的神态、相貌为“风采”等。

       称别人的身体为“玉体”等。

       称别人的亲属去世为“作故人、谢宾客、仙游”等。

        同样地,说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物时,也一律采用谦虚的说法。例如:

       称自己的妻子为“贱内、拙荆”。

       称自己的孩子为“贱息、犬子”。

       称自己的朋友为“敝友”。

       称自己的事情为“鄙事”。

       称自己的意见为“愚见、愚计”。

       把自己的官叫“待罪”。

       向别人询问叫“拜问”。

       回答别人称“上报”等等。

       直系血亲

       父系

       曾曾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

       曾曾祖母--曾祖母--祖母--父亲

       母系

       曾曾外祖父--曾外祖父--外祖父--母亲

       曾曾外祖母--曾外祖母--外祖母--母亲

       儿子:夫妻间男性的第一子代。

       女儿:夫妻间女性的第一子代。

       孙:夫妻间的第二子代,依性别又分孙子、孙女。有时孙子是一种不分性别的称呼。

       曾孙:夫妻间的第三子代。

       玄孙:夫妻间的第四子代。

       旁系血亲

       父系

       伯:父亲的兄长,也称伯伯、伯父、大爷

       大妈:大爷的妻子

       叔:父亲的弟,也称叔叔、叔父

       婶:叔叔的妻子

       姑:父亲的姊妹,也称姑姑、姑母

       姑夫:姑姑的丈夫

       母系

       舅:母亲的兄弟,也称舅舅

       舅妈:舅舅的妻子

       姨:母亲的姐妹,也称阿姨、姨妈

       姨夫:姨的丈夫

       姻亲

       丈夫:结婚的女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媳妇:结婚的男人对自己伴侣的称呼

       公公:丈夫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婆婆:丈夫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丈人、岳父:妻子的父亲,也直称爸爸

       丈母娘、岳母:妻子的母亲,也直称妈妈

       儿媳:对儿子的妻子的称呼

       女婿:对女儿的丈夫的称呼

       嫂子:对兄长妻子的称呼

       弟妹、弟媳:对弟弟妻子的称呼

       姐夫:对姐姐丈夫的称呼

       妹夫:对妹妹丈夫的称呼

       妯娌:兄弟的妻子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

       连襟:姐妹的丈夫间互相间的称呼或合称,也称襟兄弟

       大姑子:对丈夫的姐姐的称呼

       小姑子:对丈夫妹妹的称呼

       大舅子:对妻子哥哥的称呼

       小舅子:对妻子弟弟的称呼

       中国人对丈夫的称呼大全

       良人古时管丈夫“良人”,这称呼好听啊,估计那时的丈夫都不泡妞,家里一杆旗帜永远飘扬,所以叫“良人”。在当时,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良人”,但丈夫管老婆也叫“良人”,相比必当时男女比较平等的。

        郎在“良”字旁边加个“阝”,就是“郎””;在“良”字左边加“女”,就成“娘”。“郎”为夫君。李白就有“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诗句。“郎”多亲切的称呼阿!

        郎君但单音节词似乎太甜腻了,大约除了个别那时的“小甜甜”,如郑袖,钩弋之流,众多良家妇女们在人前还是羞于叫出口。于是就在前头或尾后加一个字变双音词,即“郎”字后面加上一个“君”字;在“娘”字后面加上一个“子”字,成了表示亲昵的“郎君”,“娘子”。(注:起先,“娘子”一词仅用青春妙龄的少女。大约到了唐代就成了妻子的称呼。)妻子称丈夫为“郎君”,是对丈夫的雅称;丈夫称妻子为“娘子”,是对妻子的爱称。

        官人官人,宋代,是南北文化交流的时代。在夫妻间的称呼上,也是称谓较多的朝代。宫延中,出现了“官家”一词;平民百姓中,有了“官人”这一称谓。有的妻子称自己的丈夫为“官人”。至今,民间仍对新婚夫妻戏称为“新郎官”、“新娘子”。最知名的代表人物就是:西门大官人。从这个称呼也可看出随着宋代理学的兴盛,男人的家庭地位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啊。官当然是管人嘛,那家里的官人当然就是管家里的老婆了哦。

        老爷老爷, 仅限于官宦人家对老公的称呼,其在家中的尊贵地位不言而喻。

        外人,外子在宋代,妻子也有称自己的丈夫“外人”的,再文雅点的就叫称做“外子”,丈夫则称自己的妻子的除了“娘子”外,还称“内人”。在别人面前,对妻子的谦称还有“贱内”、“家内”;这都是那时的小资和伪小资们最喜欢喜欢的叫法了。潘金莲称西门庆一定是甜甜的一声“官人”:但李易安称赵明诚则一定是“外子”。

        相公如看过京剧,越剧,黄梅戏的话,无论青衣,还是花旦在台上,拉长了音儿一声“相——公——”,就是这俩字儿。这比“官人”又进了一步,已经不仅是“官”,而且是最高的官“相”了。到后来,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愈演愈烈。男人的地位也是每况愈下,从对丈夫的称呼中也可明显看出。

        先生在近代以来,也称“丈夫”为先生的,这有本意有引申意,也有通假意。有特指,也有泛指。就其本意而言,古代“父兄”、“道士”这两重意思已不多用。而其最基本的含义似乎还是“老师”。《辞海》“先生”目下载:“《礼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也引申为对年长有德业者的敬称。有时,也泛用为对人的敬称。”由此而可见,这一称谓,除指某些特定的身份,如丈夫等对象之外,是隐含着职业、年龄方面的因素的。换言之,所谓的先生,主要指有一定学识而又年庚较高的人。用先生指代丈夫,文雅而又带有仰慕尊崇的意思。从中尤可见男性的尊严。至今在海外华人中和港台地区还在广泛地使用。

        爱人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解放区一些受新文化运动熏陶的知识分子开始用“爱人”这一称谓。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平等,不再使用如“屋里的”、“做饭的”等有歧视色彩的称谓;而在旧中国国统区使用的“先生”、“太太”、“**”,又显出“资产阶级”的色彩。于是“爱人”便被广泛地使用起来。

        男人男人,这是最有归属感的叫法。通常必须加上定语,谓之“我男人”。可惜仅见于通常极具团队精神的乡下女人口中。

        我们家那口子带有一种隐秘的亲热味道!但其中已无尊敬的意思。

        孩子他爸最隐蔽,委婉的叫法。但在目前这么个纷繁复杂的时代,这个称呼太缺乏准确性了,极不严谨。要知道她孩子的爸极可能并不是她老公的哦。

        老板现在中国到处都叫老板,连有的研究生叫自己的导师为“老板”,就是这么烂的称呼,丈夫们享用的机会都不多,更多的时候倒是称自己的老婆做老板和领导的。

        老公老公这词最初却就是太监。这宦官吧 , 古代官名称为寺人、黄门、貂珰。尊称内官、内臣、中官、中贵;卑称内竖、阉宦、太监、阉人。民间则俗称老公,李自成进北京后,即有“打老公”一说(《枣林杂俎》)。如是看来,老公最早的身份,原是太监。

        现在的女人在呼叫老公时,是否骨子里潜意识就想过,这眼前的男人,就真还有些太监的味道?所以,以后请各位“老婆们”改改口才好。否则,似乎是在说华夏的男性,正呈现被阉割的趋势。

       对老婆的称呼

       皇帝称老婆叫锌童;

       宰相称老婆叫夫人。

       文人称拙荆;

       雅士叫执帚。

       商贾称*内;

       士人叫妻子。

       酸秀才称娘子;

       庄稼汉叫婆姨。

       有修养的人称太太;

       没文化的叫老婆。

       年轻人称媳妇;

       老头子叫老伴。

       不结婚时称女朋友;结婚后叫对鼻子。

       北方人称孩他娘;

       南方人叫伢**。

       大陆上称爱人;

       台湾叫内子。

       喝过洋墨水的称达令;

       土生土长的叫那口子。

       舍不得老婆的人称心肝;

       阔别老婆的人叫宝贝。

       对老婆亲热时称亲爱的;

       对老婆厌恶时叫那娘们。

       河北人称老婆为家里的;

       河南人称老婆为屋里头的;

       四川人称老婆则叫堂客

       上海人叫老布

       东北人叫老婆子

       天津人叫孩儿他玛玛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文言文一词多义汇总

       1. 文言文大全

        文言文画蛇添足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

        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

        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

        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

        引:拿,举。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

        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

        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

        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准备。

        17.成:完成。 18.余:剩余。

        19.足:脚。足:画脚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

        说。

        译文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

        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

        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分析点评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蛇本来没有脚,先画成蛇的人,却将蛇添了脚,结果不成为蛇。后遂用画蛇添足,比喻节外生枝,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弄砸。

        不论对国家、人民或自己,都具有安全性。这个故事的意义是肤浅的,“画蛇添足”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

        不要因为小小的错误而丧失了自己本该有的东西。"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真是可惜! 揭示道理1:做事不可多此一举了,否则有时还会失去一些东西,得不偿失,弄巧成拙。 2: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

        3: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凡做一件事情,必须有具体的要求和明确的目标,要以清醒坚定的意志,追求之,完成之,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被胜利冲昏头脑的人,往往为盲目乐观所蔽,而招致失败。

        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注释(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

        (8)恶(e):害怕。 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嫦娥奔月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旧言月中有桂,有蟾蜍.故异书言:月桂高五百丈,下有一人.常斫之,树创随和.人姓吴,名刚,西河人,学仙有过,摘令伐木。注释斫:zhuo,大锄;引申为用刀、斧等砍翻译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后羿的妻子嫦娥偷吃了这颗灵药,飞往月宫 嫦娥于是就住在月宫之中,变成了蟾蜍 就是传说中的月精 故老的传说中月亮上有颗桂树,还有蟾蜍。

        因此有一本记录异事的书上说:”月亮上有颗桂树非常高,树下有个人不停的砍砍,可是树被砍开之后马上就愈合了,砍树的人叫做吴刚,是西河人,在学仙道的时候犯了过错,就罚他砍伐桂树。刻舟求剑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

2. 初中课外精短文言文大全

        曹植聪慧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注释①《诗》、《论》:指《诗经》和《论语》。

        ②赋:古代的一种文体。③太祖:指曹操。

        ④论:议论。⑤邺: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内。

        ⑥铜雀台:曹操在邺城所建的亭台。文化常识文学家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儿子,字子建。他从小颖悟,从上文看,十多岁时读过的书已相当多,而且文章也写得不错了。

        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于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称帝后,曹植更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的诗歌多为五言,前期少数伤口反映了社会的动乱与自己的抱负,后期则表现自己的苦闷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顾 ②悉 ③将 ④诸 ⑤援 2、翻译:善属文 ;②奈何请人 ;③太祖甚异之 3、理解:“可观”的意思是什么? 4、默写《七步诗》。 鲍子难客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

        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

        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

        ⑥囋:叮咬。文化常识食客。

        春秋战国时期凭一技之长投靠贵族的人叫“食客”。权贵人家为了网罗人才及显示实力,多的有食客三千,少的也有数百。

        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谋划策,有的善外交辞令,那些擅长于偷鸡摸狗的有时也能成为食客。食客中凭才能大小区分等级。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和 ②亦 ③并 ④类 2、翻译:①天之于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题目“鲍子难客”中的“难”,解释为 。曹绍夔捉“怪”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

        ②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

        ④律合:指频率相同。文言知识说“彼”。

        “彼”有两个含义:一、指“那”、“那个”。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应。

        成语“此起彼伏”,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二、指“他”、“他们”。

        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⑤盛馔 ⑥冀 ⑦具 ⑧讫 2、翻译:①僧俱以告 ②当为除之 ③僧苦问其所以 杨亿巧对寇莱公在中书。

        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

        寇准时任宰相。③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

        文化常识对“对子”。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如“黑”对“白”,“天”与“地”。“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

        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二则“茶壶”不能吃。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

        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这对偶句写得极好。

        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联等。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为 ②应声 2、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 3、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解缙敏对解缙尝从游内苑。

        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说。

        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

        上遽曰:“是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

        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

        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

        上本欲诡言以困之。既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②内苑:御花园。

        ③上:指明成祖朱棣。文言知识说“卿”。

        “卿”本是古代高级长官及爵位的称谓。西周、春秋时天子及诸侯下属的高级长官均称“卿”,如“卿大夫”(“卿”与“大夫”)。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有上卿、亚卿等。另外,它也是君对臣、长辈对晚辈的称谓。

        上。

3. 古文大全

        古文是指春秋战国及其以前古书上的文字。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把古文与大篆相提并论,说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称。

        由于古人无笔墨,于是就用竹签点漆,在竹筒上写字,称为书契文,亦叫竹简书。因竹硬漆腻,书写不流利,写出的字头粗尾细,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书或蝌蚪文。

        凡是竹简漆书,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仓颉所书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经》《论语》《春秋》《尚书》《周礼》《吕氏春秋》《孝经》等等古书上的文字,是比较早的笔书文字。

        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汉代通行隶书,因此把秦以前的字体叫做古文,特指许慎《说文解字》里的古文。

4. 古诗词大全

        一年级上册 画 唐 王维 静夜思 唐 李白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年级下册 春晓 唐孟浩然 村居 清 高鼎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所见 清 袁枚 小池 宋 杨万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越。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二年级上册 赠刘景文 宋苏轼 山行 唐 杜牧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 唐 贺知章 赠汪伦 唐 李白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年级下册 草 唐白居易 宿新市徐公店 宋 杨万里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绝句 唐 杜甫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三年级下册 咏柳 唐贺知章 春日 宋 朱熹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乞巧 林杰 嫦娥 李商隐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四年级上册 题西林壁 宋 苏轼 游山西村 宋 陆游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 唐 王维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年级下册 独坐敬亭山 唐 李白 望洞庭 唐 刘禹锡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渔歌子 唐 张志和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四时田园杂兴 宋 范成大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五年级上册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秋思 张籍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五年级下册 牧童 吕岩 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yuè)·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六年级上册 诗经·采薇(节选)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 元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六年级下册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人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七步诗 三国.魏-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石灰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竹石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

5. 10篇文言文和翻译

        5.掩耳盗铃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6.请君入瓮 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来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兴惶恐叩头伏罪。 译 文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

        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 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 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 来俊臣严查此事。

        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 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 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 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 劝我喝,边喝边聊。

        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 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 说:“哦,请快快指教。”

        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 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 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 进瓮里吧。”

        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7.高山流水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8.唇亡齿寒 出 处 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 原文(《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3.望梅止渴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这话,。

6. 哲学古文大全

        中国古代没有西方式的哲学著作。

        但古代的中国,并不缺乏睿智的哲学思想。其中浓缩着中国哲学思想的著作有很多,其中最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只有《道德经》和《易经》。

        西方哲学是一种思辨的学问,它是那些爱沉思的哲人们思索的结晶。其中不乏睿智的见解。

        中国哲学是一种实证性学问,功夫性和实证性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特点。没有实证的功夫,没有高远的境界,没有静如止水的心态,没有洞悉宇宙人生真相的慧眼,就没有资格谈论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表述的是哲人们的思想和观点。中国哲学,记录的是先哲们看到的宇宙人生的真相。

        弄清了这些,我们才好谈论哲学的一些问题。

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大全6篇

       1. 语文文言文一词多义

        《论语六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时常“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学了、学过,后面省略了学的内容;而,顺接连词;时,时常,常常;习,温习、复习;之,代学习的内容;说,通“悦”,高兴,愉快。

        不亦……乎,表示反问,乎相当于“吗”。学了(什么),并经常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怨恨,心里不满;君子,这里指有道德修养高的人。别人不了解(自己),可是自己却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常常;习,温习、复习;之,代学习的内容;说,通“悦”,高兴,愉快。

        不亦……乎,表示反问,乎相当于“吗”。学了(什么),并经常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共同学习、研讨问题),不也快乐吗?“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别人;知,了解;而,转折连词;愠,怨恨,心里不满;君子,这里指有道德修养高的人。别人不了解(自己),可是自己却没什么不满,不也算得上君子吗? 1.《期行》和《乘船》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做人道理? 《期行》一文告诉我们:做人要明礼诚信。

       

        《乘船》告诉我们:一个人要对自己的话负责,不能轻诺寡信。 2.结合《期行》中陈元方的言行,谈谈你对他的看法。

        甲生:元方小小年纪,却知“明礼诚信”的道理,面对无礼无信的大人,他果敢地表现出自己的义愤。他是一个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勇敢率真的小孩子。

        乙生:元方也有不对的地方,“友人”已经深感惭愧并向他表达歉意,可他却“入门 《伤仲永》之: 忽啼求之:它,代“书具”。 邑人奇之:他,指方仲永。

        或以钱币乞之:他,指方仲永。 仲永之通悟:的,结构助词。

        受之天也:于,介词。 不受之人:于,介词。

        余闻之也久:这。指仲永聪明非常。

        于; 环谒[于]邑人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可以翻译为“向”。 [于]舅家见之 于:介词。

        引出动作的处所。可以翻译为“在”。

        受[于]人 于:介词。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闻: 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为: a.动词,作为,eg: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卒之为众人。

        贤 ; 贤于材人远矣 ( 超过) 如此其贤也 (有德行的;有才能的。) 《木兰诗》以 其诗以养父母 或以钱币乞之走:古义为跑;今义行走。

        《孙权劝学》当: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强:古义有余;今义强大。转:古义当时官爵分为若干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级为最高的勋级;今义?爷:古义指父亲;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郭:古义为外城;今仅用作姓氏。但:古义为只,副词;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2. 文言文一词多义有哪些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3. 高中文言文一词多义大全

        爱:吝啬者。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孟子。梁惠王上》敬重,爱护。

        “吴广素爱人,士卒皆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喜欢,喜好“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爱惜,珍重“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吝啬,舍不得“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

        梁惠王上》安:安逸的坏境“不念居安思危”《谏太宗十思疏》安稳“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兵器,武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军事”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六国论》朝: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朝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朝会“相如每朝时,必称病”《廉颇蔺相如列传》使来朝见“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朝拜“燕赵韩巍闻之,皆朝于齐《邹忌讽齐王纳谏》除:任命“承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辞:言语,言辞“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魏公子列传》文辞,措辞“其文约。

        其辞微”《屈原贾生列传》告别,辞别“旦辞爷娘去”《木兰辞》离开“我去年辞帝京”《琵琶行》信:本义是话语真实。(1)形容词。

        意为“诚实”“忠诚”“守信”。如:A.信臣精卒。

        (《过秦论》)B.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2)动词。

        意为“相信”。如:A.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B.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屈原列传》,这里“信”可进一步引申为“亲近”“宠爱”之意。)

        附虚词用法:用作副词。(1)表随便,可译为“随意”“随便”。

        如:低眉信手续续弹。(《琵琶行》)(2)表确凿,可译为“实在”“确实”“的确”等。

        如:烟波微茫信难求。(《梦游天姥吟留别》)兴:本义是共同把一件东西举起来。

        用作动词:(1)兴起,发生。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2)发动。如成语“兴师动众”。

        又如:怀王大怒,大兴师伐秦。(《屈原列传》)(3)兴办,创办,复兴,振兴。

        如成语“百废待兴”。又如: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伶官传序》,一说“兴”为形容词,意为“兴旺”“兴盛”,在此活用为使动词。)行:本义是道路,读háng。

        (1)动词。读xíng。

        ①运行。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②行走。如: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③行动,执行,奉行。如成语“行之有效”,又如:A.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战》)B.余嘉其能行古道。(《师说》,行古道:奉行古人求师之道。)

        (2)名词①读xíng,意为“品行”“品德”。如:A.……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B.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②读xíng,一种古诗体,属歌行杂体。如:《琵琶行》③读háng,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一行。

        如:(陈涉)蹑足行伍之间。(《过秦论》)附虚词用法:副词,读xíng,可译为“将要”“即将”。

        如成语“行将就木”。又如:羡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归去来兮辞》,行休:即将完结。)幸:本义是幸运。

        (1)动词①宠爱,宠信。如: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特指皇帝到某处,可译为“驾临”“来到”。如: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阿房宫赋》)③庆幸。如成语“幸灾乐祸”。

        附虚词用法:副词,有两种情况:(1)表情态,可译为“侥幸”“幸亏”“幸好”。如:A.……则幸得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B.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鸿门宴》)(2)表尊敬,相当于“希望”,有时不必译出。

        如:A.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屈原列传》,冀幸:希望。)

        B.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不译。)

4. 高考古文一词多义汇总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

古代汉语翻译

        #能力训练# 导语成语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传承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汉语词汇系统中重要而又极富特色的组成部分。下面是 分享的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大全6篇。欢迎阅读参考!

       篇1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纷纷举行起义,反抗秦朝的暴虐统治。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最的是陈胜、吴广,接着有项羽和刘邦。下面,讲一个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有一年,秦国的三十万人马包围了赵国(那不是原来的那个赵国)的巨鹿(今河北省平乡县),赵王连夜向楚怀王(不是原来那个楚国的国王)求救。

        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带领二十万人马去救赵国。谁知宋义听说秦军势力强大,走到半路就停了下来,不再前进。军中没有粮食,士兵用蔬菜和杂豆煮了当饭吃,他也不管,只顾自己举行宴会,大吃大喝的。这一下可把项羽的肺气炸啦。他杀了宋义,自己当了“假上将军”,带着部队去救赵国。

        项羽先派出一支部队,切断了秦军运粮的道路;他亲自率领主力过漳河,解救巨鹿。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

        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在项羽亲自指挥下,他们以一当十,以十当百,拚死地向秦军冲杀过去,经过连续九次冲锋,把秦军打得大败。秦军的几个主将,有的被杀,有的当了俘虏,有的投了降。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围,而且把秦军打得再也振作不起来,过两年,秦朝就灭亡了。打这以后,项羽当上了真正的上将军,其他许多支军队都归他统帅和指挥,他的威名传遍了天下。

       篇2古代四字成语故事:势如破竹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昊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很同意杜预的分析,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篇3古代四字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篇4古代四字成语故事:水滴石穿

       张乖崖将他喝住,上前盘问。库吏不敢隐瞒,如实承认了。于是张乖崖下令把他捉进县衙,命手下衙役对他施以杖刑,以示警戒。库吏不服,喊道:“不就一文钱嘛,有什么了不起的?就为这么一文钱你就打我,你还能打死我不成?”

        张乖崖听了这话,气愤至极,提笔在案卷上批道:“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说,一天偷一文钱,看上去确实算不了什么,但是一千天就是一千文钱;绳子虽然很钝,但是日子久了,也可以把木头锯断;水从上往下滴虽然没有多大力量,但时间长了,也可以把很坚硬的石头滴穿。写罢,他下令把这名库吏斩首。

        成语“水滴石穿”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来的,有时也写作“滴水穿石”,有时又直接引用原文“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合起来使用。意思是说,缺点、错误虽然不大,但天长日久积累起来,就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现在人们多从积极方面加以使用,表示虽然力量暂时十分弱小,但是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能战胜困难,获得成功。

       篇5古代四字成语故事:草木皆兵

       东晋时代,秦王苻坚控制了北部中国。公元383年,苻坚率领步兵、骑兵90万,攻打江南的晋朝。晋军大将谢石、谢玄领兵8万前去抵抗。苻坚得知晋军兵力不足,就想以多胜少,抓住机会,迅速出击。

        谁料,苻坚的先锋部队25万在寿春一带被晋军出奇击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此时,苻坚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弟弟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出师不利给苻坚心头蒙上了不祥的阴影,他令部队靠淝水北岸布阵,企图凭借地理优势扭转战局。这时晋军将领谢玄提出要求,要秦军稍往后退,让出一点地方,以便渡河作战。苻坚暗笑晋军将领不懂作战常识,想利用晋军忙于渡河难于作战之机,给它来个突然袭击,于是欣然接受了晋军的请求。

        谁知,后退的军令一下,秦军如潮水一般溃不成军,而晋军则趁势渡河追击,把秦军杀得丢盔弃甲,尸横遍地。苻坚中箭而逃。

       篇6古代四字成语故事:爱屋及乌

       这个典故出自《尚书大传·大战》。殷商末代的纣王是个残忍无道的昏君。当时的西部诸侯之头领姬昌,因反对纣王被囚禁。出狱后,姬昌回到周的都城岐山,称周文王,要*商朝。他聘请姜尚(姜太公)为军师,开始扩军备战,并迁都丰邑(今陕西省)。不久,周文王去逝,其子姬发继位,称周武王。他联络几个诸侯,出兵伐纣。大军渡过黄河,直逼商朝京城朝歌。商纣王早已失尽人心,朝歌很快被攻克,纣王自杀。纣王虽死,敌人并未完全肃清。周武王召见姜太公,请教如何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能否使局面安定下来。姜太公答道:"臣闻之也,爱人者,兼其之鸟;不爱人者,及其胥余。"就是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他屋顶上的乌鸦也喜欢;如果不爱那个人,就连他住处的墙壁也讨厌。姜太公的主张是要把敌对分子彻底消灭。

        后来,这个典故常被人们用作描述因为深爱某人,连带也喜爱他的亲属朋友等人这种现象。

古代成语那么多,是谁总结的成语大全?

       文选序的译文:

       我看那原始时代的远古风俗,人类处在冬住窟夏居巢、连毛带血吃生肉的时期,世风质朴,民情淳厚,文字文章还没有产生。到了“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才开始画八卦,造文字,用来代替结绳记事的方法,从此以后文章典籍就应运而生了。”《易经》上说:“观察日月星辰,用来考察四季的变化;观察诗书礼乐,用来教化人民使之有成就。”诗书礼乐的意义真深远广大啊!椎轮这种简陋的车子是帝王乘坐的大辂的原始模样,但大辂哪有椎轮的质朴?厚厚的冰层是积水凝结而成的,但积水并没有厚冰的寒冷。为什么呢?大概是由于承继那造车之事却增加了文饰,改变了水的本来状态却变得更加寒冷。事物既然有这种现象,文章也应当如此。文章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我们难以全部搞清它的变化规律。

       让我尝试议论一下这个问题吧:《毛诗序》上说:“《诗经》有六义:第一叫做风,第二叫做赋,第三叫做比,第四叫做兴,第五叫做雅,第六叫做颂。”至于现代的作者,跟古代大不一样。赋本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现在却发展成为用“赋”命名的独立文体。荀卿、宋玉率先标明创作赋体,贾谊、司马相如跟在后面继续发扬。从此以后,这类作品源远流长确实繁富。描写城市园囿,有张衡《西京赋》和司马相如《上林赋》这样的作品;劝戒帝王不要沉湎游猎,有扬雄《长杨赋》《羽猎赋》一类的创作。如果论起那些记一事、咏一物,寄兴风云草木和鱼虫禽兽之类的作品,推广扩大其题材,就不能一一尽述了。

       又有楚国诗人屈原,心怀忠贞,志行清正,因为楚王不是从善如流的国君,臣下所进献的忠言他听不顺耳,屈原为国家百姓深谋远虑,却反而被放逐在湘水之南。刚直忠正之心已经遭到伤害,抑郁不平的感情无处申诉,面对江水产生投江报国的决心,行吟泽畔面带憔悴的神色。骚人的作品从此兴起了。

       上书谏吴王(参考译文)

       我听说“能够行为完美无瑕的人一定会昌盛,做不到的人就会灭亡。”舜没有立锥之地,而拥有了天下;禹没有十户人家那么大的村落,而能够在诸侯之间称王。汤武的土地方圆不过百里,上天日月星辰运行正常,没有发生特异的自然现象,对下不伤害百姓的心,是因为用仁政来治理天下。所以父子之道是人的天性。忠臣不惧怕杀头而(对君主)进行直谏,处理事情没有缺漏或错误的谋划,功绩流传万世。我愿意剖开自己的心腹献上愚笨的忠心,希望大王对我的话稍微考虑一下以表现您的怜悯之心。

       用一根线的负担,系起千钧的重物,上面悬挂在没有尽头的高处,下面靠着不可测度的深渊,虽然我是非常愚笨的人,也知道担心线将断绝。马就要受惊,却去击鼓惊吓它;系物的线将要断绝,又给它增加重量。系物的线在高处断绝,不能在接好;重物掉进深渊,不能在把它取出来。形势已经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能否避免祸患只在一念之间,当中连一根头发都容不下。假使能听从忠臣的话,所有的行动一定能够免于灾祸,如果一定要顺着自己的想法去做,那就比累起的蛋还危险,比登天还难。改变自己的做法,比翻过手掌还容易,比泰山还安稳。现在要享尽天赐的寿数,享尽无穷的乐趣,终保王侯的威势,不从做翻掌这样的事情出发,来得到像泰山那样的安稳,却要趁着累卵的危险,经历登天的困难,这就是我心中最大的疑惑。

       若有人对自己的影子和脚迹有所畏惧,那人欲逃避现实,回首狂奔,结果脚迹愈多愈乱,影子随身在后,追逐得更快,不知在阴暗处歇息一会,影子与足迹自然而然地消失无踪。想让别人听不到,不如不说话。想让别人不知道,不如不做。想让热水凉下来,一个人烧火,百人把水舀起再倒下,也没有效果,不如抽掉柴草停止烧火。不在那里采取决断的措施,却在这边施救,就像抱着柴草去救火一样。养由基,是楚国善于射箭的人。距离杨叶百步远,射箭百发百中。杨叶那么大,能够百发百中,可以称得上善射了。可是他射箭的距离,只在百步之内罢了,和我比起来(自己所见甚远),简直不懂得射箭。福的产生有它的开端,祸的产生有它的起始,接受福的开端,止住祸的起始,祸从哪里来呢?

       泰山上流下的水能够穿透石头,拉到尽头的井绳可以磨烂井栏。水不是穿石的钻,井绳不是开木的锯,不断的磨损才使它这样。一铢一铢地称,称到一石一定会有差错;一寸一寸的量,到一丈就会有差错。以石和丈来称量,简便又少出差错。周长十围的树木,开始生长的时候是很小的嫩芽,用足就可以把它挠断,用手就可以把它拔出,这是凭借它没有长成,没有形成之前。打磨砥砺,看不见它的损坏,终究会毁坏;种树养畜,不见它的生长,一段时间后就会长大;积累德行,不见它的好处,时间长了就会有作用;背弃理义,不知道它的危害,时间久了就会灭亡。我希望大王仔细考虑一下并且亲自施行,这是百世不变的道理啊。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成语。

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组成。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成语大全》是2011年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图书,这部图书收录成语4500余条,囊括了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所有成语。同时,为兼顾其他读者查阅成语词条的需要,本词典在小学生必备成语之外,还选收了大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的成语。 一部大型成语词典,收录了成语45000余条。

条目分主条和副条,反映了成语的流变。释义准确简明,提供了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等。语见丰富多样,列举了大量的古今书证。例句贴近生活,体现了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具体用法。考虑到本词典的主要读者是广大小学生,因此,在词条释义时一般先对难懂的字和词进行注释,之后再解释整条成语;在解释整条成语时,先解释字面意义,再解释引申义或比喻义等。

       今天关于“古汉语大全”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古汉语大全”,并从我的答案中找到一些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