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欣赏 诗词欣赏

浣溪沙南唐李璟原文_浣溪沙南唐李璟原文主音

zmhk 2024-09-05 人已围观

简介浣溪沙南唐李璟原文_浣溪沙南唐李璟原文主音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浣溪沙南唐李璟原文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1.文言文浣溪纱2.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古诗3.青鸟不识云外信,丁香

浣溪沙南唐李璟原文_浣溪沙南唐李璟原文主音

       今天,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浣溪沙南唐李璟原文的今日更新,希望我的介绍能为有需要的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文言文浣溪纱

2.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古诗

3.青鸟不识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什么意思

4.浣溪沙诗意

浣溪沙南唐李璟原文_浣溪沙南唐李璟原文主音

文言文浣溪纱

       1. 浣溪纱(南唐李璟)的赏析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

        这是一首伤春词. “手卷真珠上玉钩”一句,“真珠”二字或作“珠帘”,但正如古人所云:“言‘真珠’,千古之善读者都知其为帘,若说‘珠帘’,宁知其为真珠耶!是举真珠可包珠帘,举珠帘不足以包真珠也.后人妄改,非所谓知音.”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省景物,借抒怀抱,而既卷之后,依旧春愁浩荡.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 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那么,何处是归宿呢?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 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萧索,悠然神往. 下片起始“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青鸟是古代传说中传递信息的信使.青鸟不传信,于是有“丁香空结雨中愁”的叹息.丁香结是愁思的传统意象.李商隐《代赠》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 “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 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

2. 苏轼的《浣溪纱》诗意

        赏析: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

        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

        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

        首句点名了兰溪 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

       

        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

        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

        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

        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

        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

        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潇潇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

        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下阕迸发出使人感奋的议论。这种议论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而是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

        这首词,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下片既以形象的语言抒情,又在即景抒慨中融入哲理,启人心智,令人振奋。词人以顺处逆的豪迈情怀,政治上失意后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催人奋进,激动人心。

3. 求李煜《浣溪纱》译文,附原文

        翻译 一年一年的消磨时光什么时候终了,以前知道多少?关押作者的小楼昨夜又刮来一阵东风,使我思念在故国那不堪回首的日子。以往的雕梁画栋应该还在,只是已经面目全非。问你能有多少哀愁,那过往的哀愁好象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走了。

        我边听着小曲边饮酒,十分惬意怅然的自我派遣着心中的愁绪.不自觉得由眼前的旧亭台引起今昔的联想,产生了时光与年华易去难留的淡淡愁思,于是面对西下的夕阳发出几是才能回来的感叹 我面对花残燕归的景象,伤春叹老之情更为浓烈.既为花的凋落而无可奈何,又伤感燕子的归来.只有一个人在小园落花飘香的小路上独自徘徊流连,感到惆怅不安孤独寂寞,无法排解

4. 浣溪纱这首古诗的原文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枣花随风飘落。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

        浣溪沙 苏轼

        游蕲(qí)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一小部分泡在水中,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傍晚细雨中布谷鸟时不时啼鸣叫着。谁说人老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门前的流水还。松间沙路净无泥,道上作五首。艳阳高照。淡烟疏柳媚晴滩,松林间小路清净无泥?

        浣溪沙 苏轼

        游蕲(qí)水清泉寺。谁说人老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无奈口渴难忍。

        牛衣古柳卖黄瓜。潇潇暮雨子规啼,自请外放.,而过度感慨时光的流逝。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

        日暖桑麻光似泼,是衣着朴素的农民在卖黄瓜。

        沈郎多病不胜衣,溪水西流!休将白发唱黄鸡,乍晴池馆燕争泥! 。何时收拾耦耕身。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此词作于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酒困路长惟欲睡,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小寒。沙上不闻鸿雁信。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一小部分泡在水中。

        软草平莎过雨新。此情惟有落花知。傍晚细雨中布谷鸟时不时啼鸣叫着。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释,

        日高人渴漫思茶,风来蒿艾气如薰,任徐州知州时,敲门试问野人家,寺临兰溪,蓼茸蒿笋试春盘,路途遥远。

        浣溪沙 苏轼(其四)

        风压轻云贴水飞,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译文 衣巾在风中簌簌作响,问可否给碗茶。

        浣溪沙 苏轼(其三)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轻沙走马路无尘、

        浣溪沙

        徐州石潭谢雨,

        竹间时听鹧鸪啼,枣花随风飘落,酒意上心头。

        谁道人生无再少。村子的南北头响起剿车的支呀声。

        山下兰芽短浸溪。人间有味是清欢?门前流水尚能西。潭在城东二十里?门前的流水还能执著地奔向西方呢!不必因为烦恼而抱怨年老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

5. 苏轼的《浣溪纱》诗意

        浣溪沙

        作者: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1。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2。萧萧暮雨子规啼3。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4!休将白发唱黄鸡5。

        『译文』

        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

        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

        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

        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

        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

        注释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3.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4.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5.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鉴赏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古诗

       李璟 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译文及注释

        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零,深秋的西风拂动绿水,使人愁绪满怀。美好的人生年华不断消逝。与韶光一同憔悴的人,自然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景象)。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醒来)寒笙呜咽之声回荡在小楼中。(想起故人旧事),(她)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赏析

        李璟流传下来的词作不多,所传几首词中,最脍炙人口的,就是这首《摊破浣溪沙》(有些本子作《浣溪沙》)。

        词的上片着重写景。菡萏,荷花的别称。文字的语言是形象的,所以作者一上来就说:菡萏香销翠叶残。说香,点其味;说翠,重其色。此时味去叶枯确然使人惆怅。西风,秋风之谓也。绿波,写的是莹莹秋水。如果说上句是重在写秋色,那么这一句则重在写秋容。一个愁字,把秋风和秋水都拟人化了,于是,外在的景物也霎时同作家的内在感情溶为一体了,词作也因之而笼罩了一层浓重的萧瑟气氛。三、四两句,由景生情,更进一步突出作家的主观感受。韶光,指春光。在这里,作家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受告诉人们:在这秋色满天的时节,美好的春光连同荷花的清芬、荷叶的秀翠,还有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在浓重的萧瑟气氛中又平添了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不堪看三字,质朴而有力,明白而深沉,活脱脱地抒发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自古逢秋悲寂寥(唐刘禹锡诗句)。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懦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境遇相当危苦,此时此刻,触景伤情,从而产生无穷的痛苦和哀怨是十分自然的。

        词的下片着重抒情。首句,托梦境诉哀情。一梦醒来,雨声细细,梦境即便美好,但所梦之人毕竟远在边塞(鸡塞,鸡麓塞,在今陕西省。这里泛指边塞),可思可望而不可即。的确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小楼句,以吹笙衬凄清。风雨高楼,玉笙整整吹奏了一曲(彻,遍,段。吹彻,吹完最后一段),因吹久而凝水,笙寒而声咽,映衬了作家的寂寞孤清。这两句亦远亦近,亦虚亦实,亦声亦情,而且对仗工巧,是千古传唱的名句。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环境如此凄清,人事如此悲凉,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满怀怨恨。多少,何限,数不清,说不尽。流不完的泪,诉不尽的恨;泪因恨洒,恨依泪倾。语虽平淡,但很能打动人心。结语倚栏干一句,写物写人更写情,脉脉深长,语已尽而意无穷。

        这首词有些版本题名秋思,看来是切合的。李廷机评论过这首词是字字佳,含秋思极妙(《全唐五代词》四四一页)。确实,它布景生思,情景交融,其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p> 李璟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作者:李璟

        原文: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注释:

        1、摊破浣溪沙:词牌名。又名添字浣溪沙山花子南唐浣溪沙。双调四十八字,前阕三平韵,后阕两平韵,一韵到底。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是前阕首句平脚押韵,后阕首句仄脚不押韵。后阕开始两句一般要求对仗。这是把四十二字的浣溪沙前后阕末句扩展成两句,所以叫摊破浣溪沙。

        2、真珠:以珍珠编织之帘。或为帘之美称。《西京杂记》:昭阳殿织珠为帘,风至则鸣,如珩佩之声。玉钩:帘钩之美称。

        3、依前:依然,依旧。春恨:犹春愁,春怨。锁:这里形容春恨笼罩。

        4、悠悠:形容忧思不尽。

        5、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汉武帝。这里指带信的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幸有三足鸟为之使。注:三足鸟,青鸟也。主西王母取食。云外:指遥远的地方。

        6、丁香结:丁香的花蕾。此处诗人用以象征愁心。

        7、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三楚地域,说法不一。这里用《汉书高帝纪》注: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带)为南楚。吴(今江苏吴县一带)为东楚。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一带)为西楚。三楚暮,一作三峡暮。

        翻译:

        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

        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

        愁绪依然深锁。

        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

        谁是它的主人呢?

        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

        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

        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词、春恨词。词人赋恨在者所在多有,然惯用暗笔,像这首在词中点明春恨还是罕见的。词的上片从落花无主着笔,写春恨所以产生的触媒;下片从思念难解立意,将春恨产生的根源揭示得含蓄而又深沉。作者用了词家惯用的对景抒情的手法,然而却用得很不一般。

        词的开头头先来了句手卷真珠上玉钩,即非景语,也非情语,而是客观平直的叙述,算不上以景呼情,也算不上以情唤景。首句真珠二字或作珠帘,但正如古人所云:言真珠,千古之善读者都知其为帘,若说珠帘,宁知其为真珠耶!是举真珠可包珠帘,举珠帘不足以包真珠也。后人妄改,非所谓知音。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二句委婉、细腻,卷帘本欲观省景物,借抒怀抱,而既卷之后,依旧春愁浩荡。可见,锁是一种无所不在的心灵桎梏,使人欲销愁而不可得。而春恨并不是抽象的,风里落花谁是主,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无处归宿。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

        上片结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绪萧索,悠然神往。

        下片从人事着笔,是对春恨的进一步申说,也是思悠悠的直接结果。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则点出了春恨绵绵的缘由所在。此句反用西王母与汉武帝典故。据说三足的青鸟是西王母的侍者,七月七日那天,汉武帝忽见青鸟飞集殿前,遂后西王母即至。然而所思主人远在云外,青鸟也不为之传信,思念难解的主人公就更加感到春恨的沉重了。丁香结本是丁香的花蕾,取固结难解之意,诗人多用它比喻相思之愁的郁结不散,如李商隐《代赠》诗有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的独创就在于将丁香结化入雨中的境界,使象征愁心的喻体丁香花蕾更加凄楚动人,更加令人怜悯,青鸟、丁香二句合看又恰是一联工稳的对仗,一人事,一时景,这律诗般的俊语将思念难解之情写得既空灵透脱而又真挚实在。至此,词的感情已经十分浓郁、饱满。当手卷真珠上玉钩的时刻,已经春恨绵绵;风里落花无主,青鸟不传信,丁香空结,则徒然的向往已经成为无望,这已是无可逃避的结局。

        最后以景语作结: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长江接天,这样的背景暗示着愁思的深广。接天流三个字让人想起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脉相承的。另外,从整首词来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词中的一腔愁怀置于一个与其身世密切相关的历史地理环境中,与心灵的起伏波动也是密切相合的。

        那充满春恨的人事内容究竟具体何指。据马令《南唐书》卷二十五载:李璟即位,歌舞玩乐不辍,歌师王感化尝为之连唱南朝天子爱风流句至再三再四以剌之,李璟遂悟,作《浣溪沙》二阕并手书以赐感化,其中就包括这一首。这样看来,词中的春恨就不是这位风流天子对景抒情的一般闲愁,很可能是南唐受周威胁时的危苦感慨,而青鸟句就是忧国之思的深沉寄托了。

摊破浣溪沙·风絮飘残已化萍

        纳兰性德 摊破浣溪沙风絮飘残已化萍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译文及注释

        风中的柳絮残飞刀水面化作浮萍,

        河泥中的莲花虽然刚劲果断,但是它的茎却依然会丝丝萦绕不断;

        别离时拈一花瓣赠与对方,记念以前的事情。

        人们常说人多情了他的感情就不会很深,

        现在真的后悔以前的多情;

        回到以前伤心离别的地方,泪水禁不住悄悄流下来。

李清照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作者:李清照

        原文:

        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藉藉,木犀花。

        注释:

        1、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原为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在唐五代时即将《浣溪沙》的上下片,各增添三个字的结句,成为七、七、七、三字格式,名曰《摊破浣溪沙》或《添字浣溪沙》。又因南唐李璟词菡萏香销之下片细雨梦回两句颇有名,故又有《南唐浣溪沙》之称。双调四十八字,平韵。

        2、萧萧:这里形容鬓发华白稀疏的样子。

        3、豆蔻:药物名,其性能行气、化湿、温中、和胃豆蔻连梢:语见于张良臣《西江月》:蛮江豆蔻影连梢。熟水:当时的一种药用饮料。陈元靓《事林广记》别集卷七之《豆蔻熟水》:夏月凡造熟水,先倾百盏滚汤在瓶器内,然后将所用之物投入。密封瓶口,则香倍矣白豆蔻壳拣净,投入沸汤瓶中,密封片时用

        之,极妙。每次用七个足矣。不可多用,多则香浊。《百草正义》则说:白豆蔻气味皆极浓厚,咀嚼久之,又有一种清澈冷洌之气,隐隐然沁入心脾。则先升后降,所以又能下气。

        4、分茶:杨万里《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有云: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由此可见,分茶是一种巧妙高雅的茶戏。其方法大致是用重茶匙取茶汤注盏中,技巧高超的分茶者能使盏中之茶水呈现出图案花纹,甚至文字诗句等。

        5、酝藉:宽和有涵容。《汉书薛广德传》:广德为人,温雅有酝藉。

        6、木犀花:桂花属木犀科,木犀系桂花之学名。

        赏析:

        这首词创作于作者的晚年,是一首抒情词,主要写她病后的生活情状,委婉动人。词中所述多为寻常之事、自然之情,淡淡推出,却起扣人心弦之效。

        病起,说明曾经长期卧床不起,此刻已能下床活动了。萧萧是头发花白稀疏的样子。词中系相对病前而言,因为大病,头发白了许多,而且掉了不少。至此,作者即刻打住,下句另起一意。这个处理极妙,意思似乎是说,头发已经那样,何必再去管它,还是料理今后罢。这不仅表现了作者的乐观态度,行文也更简洁。

        下面接写了看月与煎药。因为还没有全好,又夜里,作者做不了什么事,只好休息,卧着看月。卧看,是因为大病初起,身子乏力,同时也说明作者心情闲散,漫不经心,两字极为传神。上字说明此乃初升之月,则此残月当为下弦月,此时入夜还浅。病中的人当然不能睡得太晚,写得极为逼真。上句写的是衰象,此句却是乐事,表明作者确实不太以发白为念了。豆蔻为植物名,种子有香气,可入药,性辛温,能去寒湿。熟水是宋人常用饮料。分茶是宋人以沸水冲茶而饮的一种方法,颇为讲究。莫分茶即不饮茶,茶性凉,与豆蔻性正相反,故忌之。以豆蔻熟水为饮,即含有以药代茶之意。这又与首句呼应。人儿斜卧,缺月初上,室中飘散缕缕清香,一派闲静气氛。

        下片写白日消闲情事。观书、散诗、赏景,确实是大病初起的人消磨时光的最好办法。闲处好一是说这样看书只能闲暇无事才能如此;一是说闲时也只能看点闲书,看时也很随便,消遣而已。对一个成天闲散家的人说来,偶然下一次雨,那雨中的景致,却也较平时别有一种情趣。俞平伯说这两句写病后光景恰好。说月又说雨,总非一日的事情。(《唐宋词选释》)所见极是。末句将木犀拟人化,结得隽永有致。木犀即桂花,点出时间。本来是自己终日看花,却说花终日向人,把木犀写得非常多情,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木犀的喜爱,见出她终日都把它观赏。酝藉,写桂花温雅清淡的风度。酝藉一词,常用来形容学问渊深、胸怀宽博、待人宽厚的人中表率,如《归唐书权德舆传》称他风流酝藉,为缙绅羽仪。木犀花小淡黄,芬芳徐吐,不像牡丹夭桃那样只以浓艳媚人,用酝藉形容,亦极得神。酝藉又可指含蓄香气而言。

        此词格调轻快,心境怡然自得,与同时其他作品很不相同。通篇全用白描,语言朴素自然,情味深长。

青鸟不识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什么意思

       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古诗如下:

       一、南唐·李璟《摊破浣溪沙》全诗如下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释义:

       把珍珠串成的门帘卷起来挂在美玉做的钩子上,看着门外的春景忍不住新生哀怨,这哀怨大到什么程度呢,整座楼都被这种愁绪笼罩了。那些飘在风里的落花谁才是它们的主人呢,我忍不住思绪悠悠,想到了很多。

       远方的人也不托青鸟给我送信,雨中绽放的丁香花都为我结出了一团愁绪。绿色的水波从三峡奔流而下,远远望去水流和暮色连成一片,仿佛和天空连接在一起。这奔腾的流水就像我的愁绪一样,连绵不绝,和天空都连接在了一起。

       二、词义解析

       青鸟:

       青色的小鸟,青鸟是有三足的神鸟,神话传说中为西王母取食传信的神鸟。《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 ,三青鸟居之。” 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

       青鸟是凤凰的前身,也被叫做青鸾,是具有神力的吉祥之物。在神话传说中,青鸟是王母娘娘的信使,后来的文学作品中,青鸟也被当作传递书信的使者。

       丁香:

       一种小灌木,花朵纤小文弱,花筒稍长,故给人以欲尽未放之感。因为丁香的这种花朵特性,所以历代以来一直被人用来代表愁绪。

       尤其是唐宋以来,诗人常常以丁香花含苞不放,比喻愁思郁结,难以排解,用来写夫妻、情人或友人间深重的离愁别恨。杜甫《江头四咏》“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垫。”

       历代的文人都喜欢借景咏情,虽然描写的是景色,但是却是在抒发自己的愁绪。李璟的这首词被人解读为他当时对自己处境的担忧,当时南唐受到了后周的严重威胁,李璟这位君主的日子也不好过,偏安一隅的日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到头了,所以李璟界这首词来寄托自己彷徨无措的心情。

       不过忧虑归忧虑,李璟这个皇帝当得也实在不咋地,从来不是那种励精图治的明君,最后南唐还是被灭了,他本人也没能得一个什么好结果。

浣溪沙诗意

       1、“青鸟不识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出自五代.李璟的《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思是——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

       2、附原文:

       摊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五代.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注释

       ①真珠:即珠帘。

       ②青鸟:传说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武帝。这里指带信的人。云外,指遥远的地方。

       ③丁香结:丁香的花蕾。此处人用以象征愁心。

       ④三楚:指南楚、东楚、西楚。三楚地域,说法不一。这里用《汉书·高帝纪》注:江陵(今湖北江陵一带)为南楚。吴(今江苏吴县一带)为东楚。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一带)为西楚。“三楚暮”,一作“三峡暮”。

       译文

       卷起珍珠做的帘子,挂上帘钩,在高楼上远望的我和从前一样,愁绪依然深锁。风里的落花那么憔悴,谁是它的主人呢?这使我越想越加茫然。

       信使不曾捎来远方行人的音讯,雨中的丁香花让我想起凝结的忧愁。我回头眺望暮色里的三峡,看江水从天而降,浩荡奔流。

       3、作者简介:

       李璟(916-961年8月12日),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第二位皇帝,943年嗣位。后因受到后周威胁,削去帝号,改称国主,史称南唐中主。即位后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消灭楚、闽二国。他在位时,南唐疆土最大。不过李璟奢侈无度,导致政治腐败,国力下降。李璟好读书,多才艺。常与宠臣韩熙载、冯延巳等饮宴赋诗。他的词,感情真挚,风格清新,语言不事雕琢,“小楼吹彻玉笙寒”是流芳千古的名句。961年逝,时年四十六岁。庙号元宗,谥号明道崇德文宣孝皇帝。其诗词被收录《南唐二主词》中。

       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词作鉴赏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着重写今日的感伤。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词中对宇宙人生的深思,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美的艺术享受。

       起句“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写对酒听歌的现境。从复叠错综的句式、轻快流利的语调中可以体味出,词人面对现境时,开始是怀着轻松喜悦的感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的。但边听边饮,这现境却又不期然而然地触发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也是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面对的也是和眼前一样的楼台亭阁,一样的清歌美酒。然而,似乎一切依旧的表象下又分明感觉到有的东西已经起了难以逆转的变化,这便是悠悠流逝的岁月和与此相关的一系列人事。于是词人不由得从心底涌出这样的喟叹:“夕阳西下几时回?”夕阳西下,是眼前景。但词人由此触发的,却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工巧而浑成、流利而含蓄,用虚字构成工整的对仗、唱叹传神方面表现出词人的巧思深情,也是这首词出名的原因。但更值得玩味的倒是这一联所含的意蓄。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这一句承上“夕阳西下”;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不就象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吗?这一句应上“几时回”。花落、燕归虽也是眼前景,但一经与“无可奈何”、“似曾相识”相联系,它们的内涵便变得非常广泛,带有美好事物的象征意味。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重现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的原封不动地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此词之所以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根本的原因于情中有思。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写司空见惯的现象,却有哲理的意味,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思索宇宙人生问题。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

       1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①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②。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③。

       ① 元丰五年(1082)三月谪居黄州期间作。《东坡志林》卷一载:“(余)因往(沙湖)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医而

       聋,遂往求疗。……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里许”。蕲水,今湖北浠水县,在黄州东。兰溪,出箬

       竹山,溪两侧多生兰草,故名。

       ② 萧萧,同潇潇,雨声。子规,杜鹃的别名。

       ③ 休将,不要。白发,指老年。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2 浣溪沙

       苏 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这首词是苏轼43岁(1078)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那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这组词就是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的。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村南村北”概括“缲车”声,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牛衣古柳”,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还是瓜农的叫卖声,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下片转入写谢雨途中行路的艰辛。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又担心农忙季节,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全词有景有人,有形有声有色,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

       “敲门试问野人家”,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未作一个字的交代,留给读者去想像,更是余味无穷。这就是古典诗词中所讲究的“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杜甫《秋兴》一诗中有“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原意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主宾倒置的同时,宾语“香稻粒”、“碧梧枝”还被拆开分属主宾位置。对于古典诗歌诗句的倒置,清人洪亮吉说:“诗家例用倒句法,方觉奇峭生动”。

       好了,今天关于“浣溪沙南唐李璟原文”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浣溪沙南唐李璟原文”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