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诗词论坛 诗词论坛

古诗《锄禾》全诗_古诗《锄禾》全诗意思

zmhk 2024-06-02 人已围观

简介古诗《锄禾》全诗_古诗《锄禾》全诗意思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古诗《锄禾》全诗的信息,并尽力回答大家的问题。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古诗《锄禾》全诗的话题吧。1.悯农第二首原文是什么?2.《锄禾日当午》这个古诗的作者是哪

古诗《锄禾》全诗_古诗《锄禾》全诗意思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将为大家提供一些关于古诗《锄禾》全诗的信息,并尽力回答大家的问题。让我们开始探讨一下古诗《锄禾》全诗的话题吧。

1.悯农第二首原文是什么?

2.《锄禾日当午》这个古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3.悯农二首的全诗?

4.李白的《悯农》古诗

古诗《锄禾》全诗_古诗《锄禾》全诗意思

悯农第二首原文是什么?

       悯农第二首原文是什么?

        悯农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第二首怎么背

        其二

        锄禾日当午⑹,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⑺,粒粒皆辛苦?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 *** ;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李绅悯农第二首

        悯农

        悯农

        (唐-李绅)

        锄 禾 日 当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谁 知 盘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释]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简析]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自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悯 农1

        李 绅

        春 种 一 粒 粟,

        秋 收 万 颗 子。

        四 海 无 闲 田,

        农 夫 犹 饿 死。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

        [简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书湖阴先生壁第二首原文

        书湖阴先生壁

        宋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释]

        1、湖阴先生:指杨德逢,是作者元丰年间(1078-1086)闲居江宁(今江苏南京)时的一位邻里好友。本题共两首,这里选录第一首。

        2、护田:保护园田。据《汉书·西域传序》记载,汉代西域置屯田,派使者校尉加以领护。将:携带。绿:指水色。

        3、排闼:推开门。闼:宫中小门。据《汉书·樊哙传》记载,汉高祖刘邦病卧禁中,下令不准群臣进见,但樊哙排闼直入,闯进刘邦卧室。

        [译文]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解说]

        这首诗是题写在湖明先生家屋壁上的。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护田”与“排闼”两个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人,但写山水就是写人,景与人处处照应,句句关合,融化无痕。诗人用典十分精妙,读者不知典故内容,并不妨碍对诗歌大意的理解;而诗歌的深意妙趣,则需要明白典故的出处才能更深刻地体会。

        [赏析]

        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这清幽环境令人陶醉,所以当诗人的目光从院内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时,他的思致才会那样悠远、飘逸,才会孕育出下面一联的警句,“一水”“两山”被转化为富于生命感情的亲切的形象,而为千古传诵。但后二句所以广泛传诵,主要还在于这样两点:一、拟人和描写浑然一体,交融无间。“一水护田”加以“绕”字,正见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这不恰像一位母亲双手护着小孩的情景吗?著一“护”字,“绕”的神情明确显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闼”二字,更是神来之笔。它既写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扑向庭院而来!这种描写给予读者的美感极为新鲜、生动。它还表明山的距离不远,就在杨家庭院的门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动人的,是写出了山势若奔,仿佛刚从远方匆匆来到,兴奋而热烈。所有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这种种描写,又都和充分的拟人化结合起来那情调、那笔致,完全像在表现“有朋自远方来”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顾不得敲门就闯进庭院送上礼物。二者融合无间,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经锤炼又无斧凿之痕,清新隽永,韵味深长。二、这两句诗也与杨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联里,已可看到一个人品高洁、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阴先生。所居仅为“茅檐”,他不仅“扫”,而且“长扫”(即常扫),以至于“静无苔”;“花木成畦”,非赖他人,而是亲“手自栽”。可见他清静脱俗,朴实勤劳。这样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间,当然比别人更能欣赏到它们的美,更感到“一水”“两山”的亲近;诗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阴先生早已缔结了深厚的交谊。诗以《书湖阴先生壁》为题,处处关合,处处照应,由此也可见出诗人思致的绵密。

        此诗对于“一水”“两山”的拟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为基础,又与具体的生活内容相吻合,所以气足神完,浑化无迹,成为古今传诵的名句。

        在修辞技巧上,三四两句也堪作范例。“护田”和“排闼”的典故都出自《汉书》,是严格的“史对史”、“汉人语”对“汉人语”,可见诗律极为工细精严。但读来自然天成,全似未尝着力准确地说,由于诗人将典故融化在诗句中,我们只觉得他采用了拟人手法,而不感到是在“用事”。“用事”而不使人觉,这正是其成功之处。 这是王安石题在杨德逢屋壁上的一首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作者退居金陵(今江苏南京)时的邻居和经常往来的朋友。 首二句赞美杨家庭院的清幽。“茅檐”代指庭院。“静”即净。怎样写净呢?诗人摒绝一切平泛的描绘,而仅用“无苔”二字,举重若轻,真可谓别具只眼。何以见得?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季节,这对青苔的生长比之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之内,连青苔也没有,不正表明无处不净、无时不净吗?在这里,平淡无奇的形象由于恰当的用字却具有了异常丰富的表现力。“花木”是庭院内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为品种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种。这样,“成畦”二字就并非仅仅交代花圃的整齐,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丰美,既整齐又不单调。

        二

        桑条索漠栋花繁,风敛余香暗度垣。

        黄鸟数声残午梦,尚疑身属半山园。

        春天来了,桑树枝叶繁茂,柳絮也十分繁盛,漫天飞舞。清风吹送柳花余香,悄悄地送过墙头。 黄莺几声清脆的啼叫 ,惊醒了我的午觉,一梦醒来,我恍恍惚惚还觉得自己好像仍然在旧日所住的半山园中。

a纸画悯农第二首的古诗配画怎么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滴滴应皆辛苦,农民在烈日下清除稻田里的杂草,汗水淌过脸颊和手臂流向稻田,当你们每天吃饭的时候是否想起这一粒粒粮食付出了我们多少辛苦,画面是一农民在炎热的天空下,头戴斗笠,高卷衣袖,挥舞锄头,脸颊的汗水一滴滴淌下,

       

第二首是什么?

        谢谢 我只知道第2首了

        第27分钟那首很熟悉 不过目前还没想到名字 呵呵.,,!

        歌名:sunshine in the rain

        试听::mp3.baidu./m?tn=baidump3&ct=134217728&lm=-1&word=sunshine+in+the+rain&t=2

秋浦歌(第十四首)和悯农(第二首)都是描写秋天的情景图吗?

        秋浦歌十七首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该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通过侧面描写,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第二句是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

        郝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工人们的脸庞因为炉火的烘烤,因为劳动的紧张,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 李绅《悯农》二原文 悯农 chūn zhǒnɡ yī lì sù , 春 种 一 粒 粟 , qiū shōu wàn kē zǐ 。 秋 收 万 颗 子 。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 四 海 无 闲 田 , nónɡ fū yóu è sǐ 。 农 夫 犹 饿 死 。 注释 1.悯:怜悯。 2.粟:(sù)谷子;栗粟。 3. 犹:还。 4:四海:泛指全国各地。 译文 春天,农民把一粒粒谷子种下,秋天就可以收到很多粮食。虽然全国各地的土地都被农民耕种,但农民还是因为粮食全被佞官夺去而饿死。 赏析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一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动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的确都是秋天晓晓采纳吧

第二首是什么歌

        第二首是2麦唱的。叫做《老鼠爱大米》

悯农二首里农夫为什么饿死 《悯农二首》里农夫饿死的原因:封建统治下苛刻繁重的捐税。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会的矛盾。

        悯农二首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其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其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悯农二首的繁体怎么写

        悯农二首的繁体字,

        就是悯农二首,

        就是这样写!

《锄禾日当午》这个古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悯农》作者bai为唐朝文学家李绅du。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zhi

       谁知dao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注释zhuan

       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ūn), 国内采用简化字后,飧字用的很少,後才改为餐了。餐飧: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翻译

       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的辛苦。

       品赏析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悯农二首的全诗?

       唐朝

       全诗: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作者及背景:李绅,字公垂,生于唐代大历七年,祖籍安徽毫州。他官至宰相,平日与白居易交往甚密。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于是便有了这首千古流传的诗句。

       简析:通过对描写农民的辛勤劳动,陈述全国到处长满庄稼,农民劳动的事实。随后点出农民没有因为辛勤劳动和丰收而富足,点出了粒粒皆辛苦。

李白的《悯农》古诗

       《悯农一》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译文:

       诗一: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诗二: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扩展资料:

《悯农二首》赏析: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诗人在第一首诗写道:春天,人们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的时候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天底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农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被活活的饿死。

       通过深刻细致的思考,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唐代社会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进一步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庄稼获得丰收但农民依旧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诗人在第二首诗写道: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农民辛苦锄禾,他们身上的汗水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可是又有谁知道这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通过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在田里劳作的景象,形象地展现了农民常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悯 农

       李绅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 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好了,今天关于“古诗《锄禾》全诗”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古诗《锄禾》全诗”有更全面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